世间材料千万种,要“出圈”唯有破旧立新。在宁波海曙区高桥镇,就有这么一家新材料企业,凭借一股子钻研劲练就“独门绝活”,把玻璃纤维这类老材料“玩”出了新高度。
华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,如今已“结缘”华为、西门子、施耐德等10多家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,“复兴号”高铁、轨道交通和网络通信中都可以看到其产品的身影。
近日,我们来到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化身“研发小白”,跟随研发人员在实验室“调制”基础原料,到生产车间体验成品“出炉”的过程。
“毫厘”之差
性能大相径庭
“搬到新厂区3年多,无论规模、技术设备还是产业链集中度,我们不再是从前的‘小’企业了,目前在国内复合材料及其制品行业都是领先的。”企业研究院院长钟斌的开场白底气十足。
进入研发中心大楼的大厅里,国家重点新产品、高新技术企业、省级博士后工作站、150多项专利……满满当当的荣誉墙,透露出浓浓的“学霸”气质,直接吸引了我们的眼球。
研发中心是公司的“最强大脑”,拥有50多名技术研发人员。“先带你们去实验室体验下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。”钟斌带我们上楼,走进一间理化实验室。显眼处放置的3只瓶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。“里面装的是传统玻纤材料,以出口东南亚为主,不同着色是为了便于辨认。”公司技术副总工俞碧波介绍,他们要不断研发新产品去开拓市场。
新产品从何而来?“就从眼前的这杯原料开始探究。”穿上统一的白大褂,技术员邓宝忠带我们做起了增稠实验。一杯乳白色“浆糊”,看似平平无奇,实则内有乾坤。“杯子里添加了增稠剂氧化镁,我们做的树脂糊黏度增稠检测,是几乎所有产品用料的入门级测试。”
“选用4号转子、保持35转速,一次实验至少持续24小时。”随着一声指令,我们看到,一边实验杯飞速打转,一边实时数据在电脑屏幕上跳动。整个过程中,主要节点数据被一一记录在册。“我们要比对不同节点的黏度和温度。”邓宝忠翻看着厚厚的检测记录,历史数据的时间跨度已长达3年。
这仅是第一关,接着是测颗粒大小。教我们做激光粒径分析的,是测试员杨海亚。我们在烧杯中倒入200毫升纯净水,把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探头浸入水中,边测边在水中添加碳酸钙粉末。“注意观察屏幕上的曲线波动,一点一点地添加,不要超过临界值。”杨海亚一再提醒,毫厘间的差异,就会使得材料性能大相径庭。
做完测试,刚想撒手,杨海亚急急叫住我们:“还没完呢!”原来,用过的烧杯必须用纯净水清洗三遍,否则会影响下次实验的效果。
“一丝”精度
彰显严格标准
公司精益求精的特质,不止在实验室里体现。走进企业生产车间,10余台百吨的液压机依次排开,每台液压机前有一名操作工。先把切割好的灰色材料片卷成圆柱状,再两个一组放进定型的模具内进行压制……
看到我们跃跃欲试,一名操作工递来了防护手套。看似单一、重复的流水作业,真上手时,我们发现这是一门“手艺活”。“外面这层薄膜不能撕掉,而且卷完后必须紧紧包裹住。”因忽略了细节,我们刚上手就被操作工喊停纠正错误。
经过280秒的压铸,巴掌大小的成品新鲜“出炉”。“这款绝缘支架,是公司绝缘件产品中的‘销量王’。”这名操作工自豪地向我们介绍,产品主要用于安装在建筑避雷装置上,主攻欧美市场,一年能卖出100多万个,销售额超1200万元。
一次次细之又细的检测,一道道严之又严的生产流程,企业追求的“精细化”很多时候靠肉眼根本无法鉴别。“就拿轨道交通领域的道岔转换设备来说,一般同行使用的精度测量单位是毫米,而我们使用的是‘丝’。1丝等于0.01毫米,相当于一根头发丝。”讲到精益求精的故事,公司董事长张宵华打开了话匣子。
历经两年攻关,克服材料贴合不牢、间隙过大等问题,“华缘”不仅把击穿电压的上限标准从3千伏提高到了1万伏,还将免维护周期延长了60倍,大大提高了列车的通行效率。更让张宵华引以为豪的是,这个绝缘铁件还获得了相关准入证书,引得厦门、西安等地的轨道交通技术部门争相合作。
“我们的产品几乎每两年都升级换代一次。”张宵华说,近几年新材料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,公司要保持领先,只有不断创新。
“破坏”测试
造就优良品质
“虽说绝缘支架属易耗品,但质量关绝不能放松。”说话间,钟斌把我们带回研发楼,体验最后一道工序——产品承重测试。
在力学实验室,测试员蒋磊把刚刚出炉的绝缘支架放置在承压设备上。“力学测试就是‘搞破坏’,检测产品所能承载的最大压力。”蒋磊通俗易懂地给我们讲解。
在实验室的电脑上,我们输入材料批次、参数设置等信息,屏幕上慢慢画出了一条抛物线。此时,正在被“破坏”的绝缘支架发出碎裂声,受力处的裂纹逐渐明显。蒋磊说:“其实,承压达到800牛就算合格了,而此次检测结果显示,我们的产品最高承压可达1200牛。”
提高标准,追求品质,是企业上下的共识。正如张宵华强调的:“除了扩大产能、提高质量,我们还不断细化质量管理,提升绝缘件的产品竞争力”。竞争力带来吸引力。西门子、施耐德、通用电气等国外巨头这些年陆续把订单交给“华缘”生产。
深耕玻纤行业,如今公司已经把玻纤产品的应用拓宽到了光缆、地铁、高铁等领域。“这款产品就是我们申报‘小巨人’时的拳头产品。”钟斌向我们展示了一款用于地铁隧道内的电缆支架。“我们研发新材料,彻底取代传统金属材料,把产品寿命提高到60至80年。”
如今,这款拳头产品不仅覆盖了省内大部分区域,还在全国其他15个城市使用。而在企业展厅参观时,我们说的最多一句话是:“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产品,都出自你们公司。”
“任何一个产业,企业做得越专越精,就越有话语权。”张宵华的这句话,一直引领着公司发展。
转载:浙江日报
记者:王凯艺、应磊
共享联络海曙站:孙勇
×